基本原理

来自人生蓝图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太阳电池可以把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,其物理基础是 “光生伏打效 应”。 早在 1839 年, 法国科学家亚历山大·埃德蒙·贝克勒尔就发现, 光照能使电解液中镀银的白金电极之间产生光生电压。 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 “光生伏打效应”, 简称 “光伏效应” 。 简单来说, 就 是当物体受到光照时, 其体内的电荷分布状态发生变化, 在不同的端面之间产生电 动势差的一种效应。

结合量子力学, 便可以更加科学地解释这个 问题。 量子力学认为,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。 光以光子的形式传播, 每个光子的能量只依赖于其频率, 即光的颜色。 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, 光子 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并能激发物质中的电子跃迁到 更高的能级, 成为受激电子; 这种现象的极端情 况便是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发现的光电效应, 即在高频光子照射下, 金属内部的电子会吸收光子 的能量, 彻底地从表面溢出。 1921 年, 爱因斯坦因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然而, 在大多数情况下, 物质中的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成为受激电子后, 会很快地弛豫回基态, 但是太阳电池具有 pn 结结构, 使得受激电子在弛豫回基态前, 被输运到外部电路。 如果持续地接收光照, 便可源源不断产生电流, 驱动外电路中的负载。

以半导体太阳电池为例, 太阳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基本物理过程可以简述为: 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电池上并被吸收时, 其中能量大于电池吸收材料禁带宽度 Eg的光子把价带中电子激发到导带上去, 形成导带电子, 价带中留下带正电的空 穴, 即电子 - 空穴对, 通常称它们为光生载流子。 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在不停的运 动中扩散到 pn 结的空间电荷区, 被该区的内建电场分离, 电子被扫到电池的 n 型 一侧, 空穴被扫到电池的 p 型一侧, 从而在电池上下两面 (两极) 分别形成了正 负电荷积累, 产生 “光生电压”。 如果在电池的两端接上负载, 在持续的太阳光照 下, 就会不断有电流经过负载。 这就是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。

太阳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可概括为四个过程:①太阳电池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; ②光生载流子———电子 - 空穴对的产生; ③电子 - 空穴对在复合前被内 建电场分离; ④电子、 空穴分别被 n 型和 p 型的电极输送至外电路。

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应用主要涉及两类器件, 一 类是波动性的应用, 即用于传递信息;另一类是传递能量,也即光的粒 子性的应用。从传递信息角度来看, 可利用光发射、 放大、 调制、加工处理、 存储、 测量、 显示等技术和元 件, 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光电子学系 统。 例如,利用光纤通信可以实现迅 速和大容量信息传送的目的。 从传递 能量的角度来看, 可将光能转换成电 能, 或将电能转换成光能。 前者主要应用便是太阳能电池, 其作用小到可作为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的电源, 大到可制成 地面或空间光伏电站; 后者则包含以电驱动的发光光源, 如发光二极管 (LED) 照 明等。 由此可见, 太阳电池作为一种传递能量的光电器件, 主要是建立在光的粒子 性基础上。